智算中心實現80%應用的情況下,一個城市、一個地區在智算中心建設投入的增長量對創新的貢獻可以達到14%-17%,對經濟、對創新都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。
這一數據也與此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結果互相佐證。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,算力領域每投入1元,將帶動3至4元的GDP經濟增長。

算力產生經濟效益,最重要的環節是應用:“只有把算力和產業、場景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未來的產業,才能帶動經濟否則就是一堆耗能的產品。”
算力產業是支撐數字化時代的核心能力,就像工業時代需要用電一樣,算力產業可以為各個領域提供智能計算的服務,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,促進數字經濟的增長和創新。
算力產業的“雙輪驅動”理念,所謂雙輪,就是指本地或近地智算和跨域調度協同計算的結合——后一種形式的代表就是“東數西算”工程。
本地或近地智算,就是是指在本地建設智能計算中心,提供人工智能應用需要的算力服務、數據服務、算法服務,支持AI產業化和產業AI化。
跨域調度協同計算,是指在全國范圍內實現算力網絡調度,通過東數西算戰略工程,把整個中國作為大型計算機考慮如何優化調度,最優化的調度產生最好的效果。
“雙輪驅動”的目的是為了適應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要求,實現算力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,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。

只有電廠但沒有電網輸送出去,沒有電力公司銷售,就無法形成有效的產業,算力產業不僅包括算力的供給,還包括數據的共享、模型的構建、算法的優化、應用的生態等等,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和價值鏈。
算力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適應人工智能的新趨勢,構建智能計算中心,實現算力的云化、公共化、綠色化,打造普適普惠的服務平臺。
智算產業是當今信息化和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,也是未來科技創新的核心領域,是支撐人工智能發展的主要能力,是智慧時代最主要的計算力生產中心和功能中心。
未來80%以上的信息化應用都將是人工智能應用,所以支撐AI產業化、產業AI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就非常關鍵。
因此,智能算力是真正支持整個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的核心算力,也是真正實現算力對數字經濟發展高效支撐作用,改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、勞動者和生產對象。
我們談算力高質量發展一定不要忘記未來的算力應用是什么形態。如果沒有業務的支撐、引領和應用,算力就無法帶動經濟,這是非常明顯的道理。

從人工智能的發展看,人工智能已經從1.0的單模型階段轉向2.0的大模型階段,大模型是基于深度神經網絡的通用系統,能夠實現智能涌現、聯想、幻想等人類心智特征,對算力的需求也呈現指數級增長。
未來,人工智能將從2.0的大模型階段進入3.0的Agent階段,Agent是一種新型的人工智能系統,能夠實現自主學習、自適應環境、自我協調等人類行為特征,對算力的需求也將更加復雜和多樣。
因此,智算產業要適應人工智能的發展,不斷提升算力的規模、質量和效率,滿足人工智能應用的多層次、多維度、多場景的需求。
此外,從數字經濟的發展看,數字經濟是以數據為新型生產資料和生產要素,并對包括醫療、教育、文創等傳統產業進行賦能。因此,智算產業要適應數字經濟的發展,不斷拓展算力的領域、范圍和深度,支撐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,推動數字經濟的創新、增長和轉型。